文 |包颖
(一)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
(资料图片)
早在2017年,无锡市政府就依托无锡市物联网产业优势,组织启动车联网(LTE-V2X)重大项目建设,建成第一个LTE-V2X开放道路示范样板,覆盖无锡太湖博览中心附近3.7km开放道路6个开放路口,涵盖9个V2I场景和3个V2V场景。2018年,项目完成小规模示范区部署,完成39个路口基础设施改造和V2X平台部署,实现红绿灯信息推送、紧急车辆提醒、道路紧急事件提醒等V2I、V2N应用。同年,无锡市启动无锡车联网(C-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一期)和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建设。2019年5月,工信部复函支持创建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这是继2018年12月份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后,我国设立的首个车联网先导区。
《国家级江苏 (无锡) 车联网先导区无锡市车联网建设规划纲要 (2020-2022年)》在2020国家级江苏(无锡) 车联网先导区发展峰会上发布,明确指出无锡市车联网建设计划分三期进行。
2022年4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的《2022年江苏数字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性计划》将无锡市车联网(C-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二期)列入2022年江苏省数字交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之一。根据规划,2022~2024年,无锡计划投资2亿元完成路侧设施升级改造、通信网络优化,构建涵盖公安赋能、V2X基础能力、多元出行服务等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公安交警、互联网、车联网等数据的交互,进行精准公交、无人小巴接驳等特色应用建设,探索车联网商业运营。
截止目前,无锡建立的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已开展了城市道路约700公里800个点段的路侧智能化设施升级改造,完成了400余台智能路侧设备部署。基于公安交管数据,实现了车辆违法处理、市政道路施工等信息提醒应用,前方路口实时信号灯态、绿波通行等实时信息告知应用,主动安全预警以及120急救车辆、公交车信号优先等应用。作为江苏(无锡)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双智”试点城市核心区的锡东新城,已建成占无锡全市30%以上的智能化路口、40%以上里程的智能网联道路、50%左右的车联网应用场景,近两年新引进智能网联企业数量占全市60%,在小镇及周边区域的400个搭载自主研发云控平台的路口,由“点”连“线”,再延伸成“面”,编织出一张智能路网,近100个车路协同场景由小镇中心向外辐射周边45平方公里区域,为民众出行提供车路协同服务。
2023年3月,无锡市政府印发《无锡市车联网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以“精管善治、惠民畅行、兴业强链”为目标,将无锡市建设成基础设施一流、应用服务完善、技术水平先进、产业集聚发展、安全运行领先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双智”试点城市,基本形成“一网多带、四核六城”的车联网发展空间布局。“一网”即建设覆盖无锡建成区和主要城镇区域共计2000个路口、2500公里道路的统一的车联网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服务网。“多带”即打造智能网联化的快速环路城市通行带、环太湖旅游出行带、高速国道跨区域延伸带,有效串联各区域、各枢纽并辐射延伸至周边城市。“四核”即重点发展锡山区、新吴区两个省级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梯度建设滨湖区、无锡经开区等产业重点集聚区和服务规模应用区。“六城”即深度布局梁溪科技城、锡东新城、惠山新城、蠡湖未来城、慧海湾小镇、太湖新城等区域的车联网基础设施和商业化应用场景。
同时,《无锡市车联网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应用升级提档工程、运营体系构建工程、技术创新发展工程、公共服务支撑工程、车联网产业链建强工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升级工程、产业布局优化工程、安全体系保障工程九大重点工程任务。
其中,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提出到2025年,形成智能网联道路建设系列标准,构建累计不少于2500公里的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智能网联道路体系,完善1000万并发量的车联网数据管理服务平台。
应用升级提档工程提出到2025年,开展以下10类车联网及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服务,实现不少于5类商业化应用。
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以最全面的出行服务、最广泛的用户触达为目标,建成覆盖全域的实施交通信息服务。综合利用车联网实时数据,通过图商、城市门户APP、车联网专业APP等渠道,呈现更精准、更生动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包含信号灯信息推送、绿波车速引导、交通流量及拥堵预警、事故及危险预警、特种车辆避让等5大类信息服务。
区域交通优化服务:针对城市交通痛点、堵点和道路新改扩建、旅游旺季等带来的交通压力,综合应用全息道路、可变车道、自适应信号灯,以及基于车联网实时信息的诱导等技术,重点在锡东新城商务区、新吴区相关产业园区周边、无锡经开区高浪路沿线等交通问题较为显著区域,基于车联网技术开展区域交通优化服务,为交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重点车辆服务与管控:融合5G、北斗等技术,采集与追踪“两客一危”、货运、公交、急救、特勤等车辆实时数据,通过车路、车云协同,重点开展不少于30条路线的公交车,以及急救车、特勤车不同级别的道路优先通行,提升“两客一危”和货运卡车精细化管理能力,实现驾驶行为评估、物流态势监测、车辆集散监测、车辆救援调度、车辆超载超限动态分析等车与云(V2N)管理类应用功能。
自动驾驶接驳服务:以公交微循环为切入点,在各板块、新城开展全天候、全场景、全天时的规模化自动驾驶微循环公交服务。加强出租营运公司、网约车企业、整车企业、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联动,推进全域化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在交通枢纽、大型商场等区域开展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结合租车、用车服务,探索共享汽车、汽车租赁领域自动驾驶运营新模式。
自动驾驶物流应用:推进智能网联重卡、厢式货车、大型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等货运车辆在产业园区、物流场站、港口码头等场景的自动驾驶规模应用,重点打造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港口、大型厂矿企业的自动驾驶物流场景,高效联动智能工厂、智慧仓储等上下游场景,降低运营综合成本。跨区跨市联动,探索干线物流场景,催熟发展路径及商业模式。
自动驾驶末端配送服务:聚焦末端配送及特定场景,在锡东新城商务区、山水城科教产业园区、雪浪小镇等区域周边,基于功能型低速无人车开展规模化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应用,实现快递、生鲜等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试点开展各产业园区内部基于智能配送的新零售、文件交换等应用场景,催生商业模式。
城市精细化治理服务:推进功能型低速无人车在环卫清扫领域的深度应用,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融合运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公交车、出租车等日常巡游车辆的前后装设备升级,开展道路管养、网格治理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实现路面病害预警、市容市貌巡检、安防巡视、停车监管等创新应用。
智能网联全方位测试服务:根据实际需求研究部署多功能测试场景,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实车测试、高级安全辅助驾驶功能测试、软硬件在环及信息安全测试、车联网及网联功能测试、电气及电子兼容环境测试等仪器设备和系统,全面匹配国家自动驾驶汽车道路交通运行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需求。
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应用:引领技术前沿,升级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服务,加强与奥迪、上汽、福特、吉利等车企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合作,开展更大规模、更复杂场景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应用,形成标准化测试与评估体系,加速自动驾驶技术演进,有效降低单车智能成本,引导产业发展新趋势。
车联网数据应用服务:深挖车联网数据价值,融合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拓展汽车后市场服务,延长车联网价值链条。围绕车辆保险、维修保养等成熟商业领域,有效开发利用车联网数据,实现数据二次增值。加强与商业综合体、景区等场景的联动,开展停车、购物、娱乐、旅游等个性化引导、推荐服务,创新数字消费新模式。深度对接整车及前、后装终端企业,围绕车内服务场景,创新服务类别和模式,优化应用体验。
(二)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
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于2017年4月开始筹建,2019年12月工信部正式批复,2020年6月正式授牌,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根据2020年5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相关建设企业联和发布的《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技术标准与实践》白皮书,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发展定位包括以下三项。
积极探索跨行业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加快行业关键急需标准制定和验证,加强测试评价体系建设,促进行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完善。
车联网功能改造和核心系统能力提升,明确车联网通信终端安装方案,建立车联网安全管理、通信认证鉴权体系和信息开放、互联互通的云端服务平台。
探索丰富车联网应用场景,构建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导区运营模式。
根据《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技术标准与实践》白皮书显示,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将分为两期建设。首期主要聚集在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及周边区域,集中改造86个全息感知路口,覆盖面积8平方公里,建设车路协同应用平台。二期项目扩大建设范围,以互联网特色优势助力先导区建设,覆盖西青区全区重点区域,规划408个开放路口,超100个应用场景,10万辆车服务规模,并支持更大的建设规模和更多的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可复制的商业运营模式。同时,新建车路协同运营支撑平台,与原有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交通运输管理平台、车辆调度管理平台协同赋能,形成基础平台、运营平台、引擎平台、应用平台四大平台和运维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支撑车路协同丰富的应用场景。
截止目前,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已完成重点区域的408个智能化路口改造,结合未来智慧交通形态,开发了100余种车联网应用场景,上线车路协同应用APP,实现了车联网应用与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的深度关联,并打造“智驾HUD”车载终端产品,作为西青区车联网运营服务载体,将为区百万辆存量车提供车联网信息服务,目前也已面向西青区私家车车主小范围开放试用。搭建1450万公里虚拟测试场、1475亩封闭测试场、24.5公里开放测试道路的三级测试服务体系,形成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完整闭环。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基础数据服务平台,服务于西青区乃至天津市整个交通环境的指引和为智慧城市的构建进行决策辅助、提供数据和算法支撑,平台数据层面已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企业-地区-国家”的互联互通,并且规划了首个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的应用模块,实现了10万辆以上车辆数据的对接,对于ISO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的支撑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开发、部署无人驾驶接驳、无人物流配送等9类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及产品,已累计运营里程5万多公里。
到2023年底,西青区全域重点道路力争实现车联网开放道路。到2024年底,天津市力争实现1000公里的开放道路,并以西青区为龙头、以先导区建设为牵引,加快推动车联网发展。
(三)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
早在2016年,长沙市就着手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硬件环境,拓展应用场景,形成产业集聚。
2018年,湖南湘江新区建成模拟场景类型最多、综合性能领先、测试服务配套最全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当年11月,湘江新区成功获批工信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牌照。
2019年,长沙市、湖南湘江新区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建设了车路协同“两个100公里”( “100公里高速开放道路”和“10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开放道路”)项目。其中,“100公里高速开放道路”项目选址长益复线、绕城高速西南段及西北段,全程约93公里,“10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开放道路”项目选取人工智能科技城、梅溪湖、洋湖、大王山、长沙高新区约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约135公里开放道路。
2020年4月,长沙市政府印发《长沙市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火炬计划》和《长沙市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产业头羊计划》。《长沙市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产业头羊计划》明确到2022年,长沙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智慧交通,全市交通效能、节能安全、运营监管、智慧出行等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长沙模式”,并提出了加强对重点车辆的监管与服务、安装汽车电子标识及建设识读基站、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云平台、加快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公交信号优先与辅助驾驶六项工作任务。
其中,加强对重点车辆的监管与服务提出通过加装数字交通车载智能终端,解决车辆监管功能、主动安防、疲劳驾驶、行车盲点、闯红灯、闯禁、超速、假牌、套牌等违法行为监管等行业痛点。三年实现危化品运输车、校车、环卫车、渣土车四类重点营运车辆完成智能化、网联化渗透3240辆,并直连接入智能网联云平台监管。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云平台提出将湘江新区现有的云控基础平台升级改造成智能网联云平台,并作为全市统一的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运营监管基础性支撑平台。打通智能网联云平台与汽车电子标识发行管理系统、汽车电子标识社会化运营服务平台的数据链路并接入汽车电子标识数据,打通与智慧公交、传统公交、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危化品运输车、环卫车、校车、渣土运输车等各类重点车辆政府监管平台的链路,为政府职能部门实现精准管控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加快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提出分三年部署RSU基站智能化改造交叉路口784个,其中河西片区380个、河东片区404个。
实现公交信号优先与辅助驾驶提出三年实现全市公交车7444辆完成智能化、网联化渗透改造,并接入智能网联云平台监管。
2020年11月,湖南(长沙)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正式揭牌,成为了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2022年9月,《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示范区行动方案(2022—202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底,建设国内领先的全无人、全天候道路测试运营网络,实现环卫、物流、接驳、配送四类场景千辆级规模化应用,打造10个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车联网商用场景,累计完成1000个城市道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点位的智能化、网联化改造,初步建成“特色鲜明、政策开放、创新包容、国内领先”的创新应用示范区,推动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并将开展全无人测试,并逐步实现全域1200平方公里、1712公里道路里程开放,届时长沙将成为全国测试道路里程最长、区域最大的城市。
截止2023年3月长沙已完成了286个城市道路交叉口智能化改造,建设了5G基站超3.5万个,于2022年7月启用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基地,具备雨、雾、光、尘等测试环境和雨中泊车场景;正在探索融合长沙城市超脑和智能网联云控平台能力,推进建设城车联动的车城网平台,已连接建设软件大数据及云平台企业106家,构建了全国首个规模化商用的车联网运营服务平台,为福特、广丰等多家车企近5000台车辆提供智能网联信息服务,服务规模和能力国内领先。长沙还建立起规模化的智能网联公交、环卫、物流、Robotaxi等示范场景应用,拥有全国最大的智能网联公交应用场景,智慧公交覆盖70余条公交线路,全市2000多台公交车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出全国首创的基于信号优先和专享路权的智慧定制公交。
(四)重庆(两江)车联网先导区
2021年1月,重庆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获批建设,成为了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与其他先导区不同的是,为加速产业融合和创新技术落地,重庆(两江)车联网先导区在区域内实行差异化“分区分级”的发展策略,将建设广域低成本覆盖推广区、5G融合测试区及未来技术试验区三个区域,分别应用不同发展阶段的车联网技术及产品。广域低成本覆盖推广区瞄准3-5年车联网成熟产品,推动车联网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快速落地,重推广重利民。融合测试区瞄准5-10年5G商业应用场景,构建多融合创新车联网场景,打造车联网多样化产业融合新业态,重验证重协作。未来技术试验区瞄准未来10-15年车联网硬件设施规模化部署,降低自动驾驶车辆成本,探索可落地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打造新一代智能化交通体系,重探索重科研。“分区分级”的发展策略使重庆先导区的发展不拘泥于传统追求“面积大、路线长、场景多、路侧设施全”等发展模式,在政府和产业端都形成正向循环。对于政府侧,可减轻前期资金投入的压力,分阶段布局先导区发展,对于产业侧,车联网产业链的参与主体(整车厂商、零部件厂商、TSP平台、电信运营商等),可依据其在车联网各主要领域的主导能力、商业模式的不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先行先试,加快企业商业化步伐,还可以让合适的技术应用到更适合的区域,加速推动产品技术的应用落地。截至目前,重庆先导区主要实现的是低成本广域覆盖以分阶段推进先导区的建设。
根据重庆市政府2022年9月印发的《重庆市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应用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将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生态,打造以基础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化、多场景示范应用,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感知、决策、控制等服务在示范区域实现全覆盖。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和规模化应用,形成满足高度自动驾驶要求的智能网联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领域的本地支撑能力超过80%,在国内率先建成适配更多车企和通信设备企业产品的C-V2X网络。
重点任务中提出打造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示范区,其中两江新区侧重于推进车路协同设备的低成本广域覆盖,实现基于车联网的信息服务规模化应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侧重于打造基于云控基础平台的协同决策体系,实现基于车联网的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永川区侧重于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示范运营基地。示范应用场景方面推动车联网规模化应用。加快推进车联网先导应用环境构建及场景测试验证平台项目建设,建设车路协同道路319公里,部署路侧设备470套,依托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特征,着力构建多维、丰富的车联网示范应用场景。推动车联网在智慧公交、自动驾驶出租、无人配送物流、无人驾驶特种作业、智慧停车等多场景规模化应用,在重点区域实现闯红灯预警、盲区预警、行人穿行预警、特种车辆优先等精细化交通监测与管控功能。
目前重庆先导区在车联网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在车联网先导区基础建设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平台打造方面,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综合云控平台正式上线并常态运行,已接入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智慧公园、交管中心、交巡警、城管、商业停车等6大类功能应用,70余种态势信息的实时数据,实现各平台间的数据交互,积累丰富的运行数据,探索先导区平台总体运营。
路侧建设方面,两江新区已累计完成直属8大街道及三大新城路口改造230个,其中重点路口55个,普通路口175个,安装了230套感知、计算设备,覆盖两江新区260公里干线道路,打造成型1条智能网联公交专线。
车端建设方面,两江新区累计完成8辆智能网联样板公交、1095辆网约车改装,形成智慧公交、网约车等两大应用。实现道路危险状况提示、弱势交通参与者碰撞预警、绿波通行引导等18大类功能场景上路应用。
【信息不准确之处,欢迎与作者联系】
关键词: